2024年09月23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4年09月23日 星期一 头版 -> 第A05版:聚焦 -> 保护地质遗迹 呵护自然之美

保护地质遗迹 呵护自然之美

贵州现已初步建立遍及全省的地质公园网络体系

2024年09月23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兴义玉皇顶崩塌体。张霆摄

万峰林。张霆摄

    本报记者 谢巍娥 程佩佩

    地质遗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贵州是全世界喀斯特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喀斯特(出露)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地质遗迹分布广阔、种类齐全。

    特别是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仅兴义世界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保护点就达50处,这些珍贵的地质遗迹凝结了大自然亿万年的神奇造化,记载着丰富的地球历史印记。

    近年来,贵州已初步建立了遍及全省的地质公园网络体系,对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管理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让地质遗迹资源显现巨大综合效益。

    探索与发现

    说起地质公园,必然得提到地质遗迹。地质遗迹是地球漫长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典型地质现象,对研究地球演化、生命起源、地理环境变迁、矿产资源勘探和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拥有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和遗迹。比如,梵净山的蘑菇石,是典型的孤峰地质奇观;“洞中之王”织金洞,是典型的溶洞地质奇观;荔波茂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质奇观;赤水丹霞,是典型的丹霞地质奇观;黄果树瀑布,是典型的喀斯特瀑布奇观。

    通过积极探索与发现,目前,贵州先后创建各类地质公园12个,其中,世界级地质公园2个,国家级地质公园9个,省级地质公园3个。

    这些地质遗迹都是重要的不可再生自然资源,一经破坏,难以恢复,因而必须受到严格保护。地质遗迹还与其他自然要素共同组成了生态安全屏障,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位于贵州北部的双河洞,是中国最大的溶洞群之一。自1988年以来,双河洞已历经22次国际联合科学考察,连通长度刷新至409.9公里,纵深刷新至912米,位居世界第三长洞、亚洲第一长洞。

    据了解,双河洞第23次国际洞穴科学考察已于9月20日启动。此次科考汇聚了来自中国、法国、葡萄牙、比利时等各国洞穴科考专家,将在10月7日至24日,开展为期18天的科考。值得一提的是,法国洞穴探险家、法国洞穴联盟副主席让·波塔西为了探索这片神秘之地,已在此定居23年。

    近年来,贵州又不断有松桃红石林、安龙“金字塔”、凯里香炉山等地质奇观进入公众视线,成为网红打卡点。

    修复与保护

    古生物化石,因时间沉淀而弥足珍贵,却也因岁月洗礼而失去光泽。化石修复师们肩负着“唤醒”沉睡古生物的使命。

    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化石修复师李刚与关岭古生物的情谊已经持续了16年,目前他已经修复了上百块海百合、菊类等化石。

    “修复化石犹如在头发丝上跳舞,”李刚说,“优秀的化石修复师,不仅要有一双妙手,更要有仁心,这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每一次修复都慎之又慎。”

    修复与保护并行,呵护大自然留下的宝贵财富,贵州一直在行动。

    贵州省林业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处长高台江介绍,早在2008年,贵州就在全国率先将地质公园建设资金纳入省级预算,设立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补助资金。截至2023年,已累计下达补助资金15.9亿元。未来5年,省级财政预算将再补助6亿元。

    贵州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面积达1200多平方公里,是全国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公园内共有64个地质遗迹点。

    2010年,赤水丹霞成为贵州继荔波喀斯特后的第二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申遗成功后,赤水将每年8月2日确定为“赤水丹霞保护日”,10年间各级财政共计拨付1.7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赤水丹霞的保护管理工作。

    除了资金支持,多部门协作,实现共建共治,形成保护合力。

    兴义世界地质公园,总面积1456平方公里,共有50个地质遗迹保护点,其中世界级重要地质遗迹1处,国家级重要地质遗迹5处。

    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兴义市人民法院联合兴义市人民检察院发出 《贵州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兴义动物群”古生物化石司法保护令》,同时兴义市相关部门共同签署 《兴义动物群古生物化石保护司法与执法联动机制的意见》,共建兴义动物群古生物化石保护“大格局”。

    研究与利用

    如何正确处理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贵州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洪成表示,保护与发展从来就不是一个对立面,只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地质遗迹不但可以为美丽中国、多彩贵州提供新空间、注入新动能,而且可以实现世代传承、永续利用。

    2015年9月19日,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中心,成为贵州第一个世界地质公园。2015年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200万人次,利益链接群众实现就业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生态研学成为贵州自然保护地吸引游客的主要亮点之一。2023年,仅兴义地质公园接待游客人数就达到了385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荔波县在做好自然保护地保护的前提下,依托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地两大世界级名片,深入挖掘和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将生态旅游做得风生水起。

    2023年,荔波县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等人数达2621.74万人次,带动森林旅游综合收入达224.42亿元。

    胡洪成表示,贵州良好的生态资源、瑰丽多变的地质奇观都是巨大的生态财富,建设地质公园就是为了高水平的保护好它们,同时也需要努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此赋能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让公众享受到更好的生态产品。相信“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