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获悉陆成文老师进京接受表彰

苗寨村民策划最高礼节庆祝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村民向陆成文和教学点赠送锦旗。从左到右依次为潘小宇、潘桂林、陆成文、潘德禄和两位老人。

陆成文带领学生在梯田里写生。

陆成文与学生在体育课上做游戏。

陆成文

    本报记者 杨凯

    “你说的是真的? 陆成文真去北京了? 难怪今天在学校没有看到他。”

    9月7日晚上10点,一通电话铃声在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沿山镇岩脚村响起,似乎一下打破了这个建在悬崖之上村寨的宁静,已经休息的三户人家在黑夜中先后亮起了灯。于是,一个为村里唯一的教师庆祝的“谋划”开始悄悄展开。

    村民“谋划”为他庆祝

    潘承连是岩脚村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这个电话就是他从广东打过来的,如果不是他的这个电话,整个岩脚村都还“蒙在鼓里”。

    “我们村有人去北京接受表彰了。”这个消息当晚犹如一个重磅炸弹在岩脚村微信群里“爆炸”。但却没有一个人猜测受表彰人是谁,因为这个答案早已在岩脚村村民的心里,“肯定是陆成文老师。”

    潘桂林是岩脚村村主任,那天晚上接到潘承连电话的就是他,从潘承连口中他也是第一次知道陆成文去北京了,在经过短暂愣神后,他立即从床上翻起来前往潘小宇家商量。潘小宇是留在村里为数不多的年轻人,有着一手专业绘画功底,岩脚村教学点的漂亮墙绘都是出自他手,在村里属于“说得上话”的人。

    “陆老师在这里待了13年,奉献了一切,我们应该做一些什么,但这得德禄叔拿主意。”潘小宇对潘桂林说出了他的考虑,于是两人立即用手机打着亮去找“德禄叔”。

    潘小宇口中的德禄叔名叫潘德禄,在13年前是岩脚村教学点的代课教师,他的父亲曾经参加过师范培训,是岩脚教学点的第一代代课教师,后来因为个人原因,不得已辞去了这份工作。年幼时潘德禄常翻阅父亲存留在家中的图书古籍,这让不及高中学历的潘德禄拥有比同村人更高层次的文化内涵,村寨里的很多大小事都要他拿主意。

    从2005年开始,潘德禄就担任学校代课教师,后来又转为工勤人员,为这所“微小学”付出了19年的心血,他也最了解陆成文的情况。所以潘桂林和潘小宇找到他拿主意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你们说的我都赞同,陆老师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称号也是岩脚村的荣誉,这十几年我都看在眼里,一人一校,每个岩脚村的人心里也都清楚,陆老师得到这份荣誉是应该的,我们应该为陆老师这份荣誉‘锦上添花’。”潘德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13年前。

    那要怎么为陆老师庆祝呢?

    “杀猪、放炮、送锦旗。按我们的最高礼节来庆祝。”潘桂林说出了他的想法,潘德禄和潘小宇表示赞同支持。

    第二天,3人在村群里发布了商量好的想法后,全村都表示支持,村民们都积极地凑着各种物资,淳朴的村民们想要风风光光地表达他们对陆成文的感激之情。而这些在准备的时候都是瞒着陆成文进行的。

    13年前苗寨来了位大学生

    2012年,刚大学毕业的陆成文来到了岩脚村教学点,担起了教学任务。但当时进村的路不好走,沿着盘山小路走到山下的村寨要走1个多小时,当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泥泞道路、破烂房子,以及长满青苔、日渐陈旧的校舍,连一间住宿都没有,当地群众语言他也听不懂……

    岩脚村全村都是潘姓,教学点突然来了位姓陆的大学生,对整个苗寨来说是一件大事。同时,村民们也都暗自猜测这位新来的大学生能坚持几天,其中也包括潘德禄。

    由于当时条件艰苦,没有住宿,陆成文只能住在山下的石板村,岩脚村距离石板村有7公里路程,陆成文每天都要走1个多小时的盘山小路到岩脚村教学点上课。因为中午他还要给教学点的孩子们做饭,所以他经常会在上课的路上捡拾一些柴火,肩扛几公里到教学点,好几次还差点踩到毒蛇被吓得冷汗直流。

    那时候的潘德禄因为被安排在山下的石板村小学做工勤人员,所以他每天去上班的路上都会遇见扛着一捆柴火来上课的陆成文。每一次的碰面,小伙子被晒得黝黑的脸上都挂着笑容,露出两排大白牙开心地跟潘德禄打招呼。

    在岩脚村教学点,陆成文一个人教两个班,包揽所有科目,同时还要兼管学校的安全、营养餐等各方面工作。为了让孩子们吃得有营养些,有一次,陆成文扛着40多斤的猪肉硬是走了30多公里的山路,当天回到学校时已是晚上11点。

    让潘德禄和整个苗寨人没想到的是,这位大学生坚持了下来,为了方便工作,他甚至把教学点15平方米的小办公室用书柜从中间隔开,里面用来睡觉,外面做办公室。一直坚持到2016年岩脚村的公路开通。

    在同是年轻人潘小宇的眼里,陆成文与其他支教教师不同的是,他从没把自己当作外人。每当村里有红白事时,陆成文都会前去帮忙,和村民们打成一片,还能用熟练的苗语开玩笑,要知道的是,这个大学生刚来时可是一句苗语都不会说。

    “在学校要说普通话。”这句话对于大山外的学校也许是很普遍的情况,但在岩脚村教学点却是陆成文刚来的时候要面对的首要难题。由于当地说的是苗语,来上学的孩子也不会说普通话,陆成文只有自学苗语后在学校里一句一句地教学生说普通话,在他的长期影响下,岩脚村的孩子已能熟练掌握“双语”切换,岩脚村的很多村民也受此影响逐渐学会了普通话。

    时间一长,淳朴的苗寨村民已对这位大学生有了高度信任,村民的电视机、手机坏了会来找陆成文,甚至生病了都会来找他看看,而陆成文每次都会细心地帮村民解决问题。

    中秋佳节收到最特别的礼物

    陆成文从北京接受表彰回来后,他选择不跟村民讲述自己获得2024年全国模范教师的这一荣誉,继续低调地和往常一样上课。他没想到的是,整个苗寨也在瞒着他准备为他庆祝。

    计划于9月15日中秋假期庆祝,这天也是陆成文37岁的生日,村民们都记在心里。在庆祝的前两天,商定由潘小宇告诉陆老师。

    “不用了,不用了。”当陆成文得知这件事情后,极力推辞,但后面又想到什么,最后他表示:“好吧,听你们的安排。”

    事后陆成文告诉记者,一是怕打击村民们的好心,二是想给整个苗寨吃下定心丸——“我,不会走。”

    几年前,原本可以调往县城小学的陆成文就谢绝了这个机会。为了安心工作,前些年陆成文干脆把远在600公里外毕节市赫章县农村的父母和妻儿接到学校来一起生活,与家人相互有个照应。现在,他也要告诉村民,他会留在这里。

    “这里更需要我留下,我也放心不下、舍不得离开这里。”陆成文介绍,岩脚村现有137户,村里留守家庭居多,由于上下山路远又不方便,多数3-6岁的孩子只能在村里教学点上学,用他的话讲:“我的荣誉来自岩脚村,我也会把荣誉留在岩脚村。这么美的地方,不能没有老师。”

    庆祝当天一大早,村里的老少都赶到教学点帮忙,妇女们负责洗菜、收拾卫生,男人们负责杀猪、切菜、做饭,安静的村寨因教学点而热闹起来。

    下午,随着礼炮烟花声响起,两面锦旗分别由村里两位老人和两位年轻人抬进教学点,庄重地送给陆成文,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感谢话语不绝于耳:“感谢陆老师,为了孩子们,你付出了太多……”

    “大爱无疆树风范,仁行天下美名扬”“无怨无悔无私奉献付出,感恩感谢感激为寨育才”。这两面锦旗上金灿灿的字,承载着岩脚、杉木冲全体村民的共同心意。

    “获得全国模范教师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这属于全体村民,也是属于奉献在乡村教育一线所有教师,这里的村民太可爱了。”陆成文最后说出了心中的感慨,转身时用手揉了揉湿润的眼睛,继续露出两排大白牙走向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