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一中:
一班七学子 同圆北航梦
![]() |
左起:吴硕宇、张晋宁、苏泉铭、冯子鑫 |
![]() |
左起:王悠然、张博雅、彭诗清 |
![]() |
吴斌老师和学生们合影。 |
本报记者 徐颖 郑青
随着秋季学期的到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陆续迎来新生,北航4378名本科新生中,有7位同学格外引人关注,因为他们不仅来自同一个城市,同一所学校,甚至是同一个班级——贵阳一中2024届高三(22)班。他们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从多彩贵州出发,一路北上抵达首都,在北航开启了他们全新的成长之旅。
“我很惊喜,但并不意外”
9月19日,7位同学高中的班主任吴斌向记者谈及学生同时被北航录取的事情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对学生们的成就感到欣喜,但也并不意外。“这些孩子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他们稳定的学习表现和对未来规划深思熟虑的结果。这份荣誉不仅是学生们的骄傲,也让家长们倍感欣慰。孩子们的成就,是家长们无私陪伴和辛勤付出的结果,也是我们教师团队全力以赴教育的体现。”
在贵阳一中任教十多年的吴斌,是一位资深的生物教师。在今年高考中,吴斌所带的班级不仅7位学生考入北航,还有众多学生被清华、北大、复旦、同济等知名高校录取。谈及这些,吴斌的言语中充满了骄傲与欣慰。“我衷心感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孩子们的青睐,学校的录取不仅是对学生们努力的肯定,也展示了我们学校的教育实力,实现了优秀人才与优质教育资源的完美对接。”
其实在吴斌带过的班级中,多个学生同时考入一所顶级高校也并非首次。早在2020届,他所带领的班级就有6位学生一同考入复旦大学。
“持续走,慢慢走,走得好,走得远。”这句话凝聚了吴斌多年的教育理念。他坚信,教育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持久的长跑。从高一开始,他就鼓励学生们设定目标,并经常邀请往届毕业生为同学们提供学习方法指导和高中生涯规划分享。
“保持平和心态,脚踏实地学习,同时胸怀大志,规划自己的学习和人生道路。”对于在北航开启新生活的学子们,吴斌的寄语简洁而深刻。这不仅是对他们在北航学习的期望,也是对他们未来人生方向的指引。
跨越2000公里,再续同学情缘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新生报到现场,冯子鑫、彭诗清、苏泉铭、王悠然、吴硕宇、张博雅和张晋宁,这7位昔日贵阳一中的同窗好友,跨越2000公里,再次相聚了,共同开启了人生的新征程,继续书写着深厚的同窗情谊。
他们的重逢,不仅是友情的延续,更是对各自梦想的坚定追求。冯子鑫,一位对飞行充满热爱的青年;彭诗清,一个向往信息科学领域的探索者;苏泉铭,一个追求数学严谨与美妙的思考者;王悠然,被北航前辈们敢于探索未知、勇于担当的精神所感染,期待在科技领域大显身手;吴硕宇,梦想深入探索理科世界的奥秘;张博雅,立志在工程技术领域创新的实践者;张晋宁,对流体力学充满好奇的探索者。
站在北航的新起点上,他们虽然专业不同,但都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梦想拼搏的决心。北航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先进的教学设施,让彭诗清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王悠然和张晋宁也感慨地说:“有熟悉的朋友在身边,让我们在陌生的环境中感受到了温暖。”
张晋宁兴奋地表示,“能与六位相伴三年的同学在北航重逢,我感到无比幸福!”苏泉铭也动情地说,“张晋宁是我后排的兄弟,彭诗清是我同桌,他们都是我成长路上的‘翅膀’。”
课余时间,7位同学常常聚在一起骑车锻炼,回忆高中时光,分享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共同憧憬着未来四年及更远的时光。张博雅期待接触前沿知识和技术,同时也渴望参与丰富的社团活动和志愿服务,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王悠然则希望在北京感受国家发展的脉动,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她渴望在自由而宽广的学习环境中,专注于知识的积累,激发思想的火花。他们共同期待,与高中同学一起,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四年。
尽管如今大家的生活学习节奏各不相同,但他们已经约定,国庆期间回到贵阳再相聚。对于班主任吴斌的寄语,同学们表示由衷的感激,感谢老师的教导和信任。
在北航这片沃土上,这7位贵阳一中的校友将携手前行,共同书写青春的华章,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