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残奥“三冠王”
杨洪:在人生的赛道上反超
![]() |
杨洪返乡后,周边的乡亲都来为他庆祝、和他合影。图为一群小学生与杨洪合影,他们高兴地说着:“来追星啦!” |
![]() |
看到赛场上的大屏幕显示自己夺得第一,杨洪兴奋不已。图片来自国际残奥委会官网 |
![]() |
杨洪登上最高领奖台,赛场奏响国歌。 图片来自国际残奥委会官网 |
本报记者 罗亮亮
“他是我们施秉的骄傲,是大家的榜样……”
9月11日下午,杨洪回家了,带着他刚刚从巴黎残奥会赢得的三块金牌。黔东南州施秉县县城里,父老乡亲们闻讯自发而来,守在杨洪所乘坐的大巴必经之路,用苗侗人民特有的歌舞礼节,迎接他的凯旋。
乡亲们的热情让杨洪很感动,但也很意外。杨洪说,“来的人特别多,完全没有想到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厚爱。”
杨洪过去24年的人生里,“意外”二字曾出现在生活中、赛场上,影响着他的人生轨迹。他坚定地坚持着,力求在人生的“泳道”上实现“反超”。
杨洪返乡后,周边的乡亲都来为他庆祝。9月12日,在位于施秉县甘溪乡高碑村的杨家双层村居院子里,几乎每一位来客脸上都洋溢着骄傲的笑容——“我们都替他高兴啊!”
他们一轮接着一轮与杨洪合影,杨洪话不多但面带笑容。1个多小时下来,满头大汗,杨洪用他仅剩一半的左手手臂,抡起一张纸巾,快速地擦了擦汗;又用臂弯接过父亲递来的一杯水一饮而尽,继续面带微笑和乡亲们合影。
在他身旁,有一桌围坐着的年轻人,是杨洪儿时的伙伴,他们从省内各自工作生活的地方赶来庆祝。在他们的记忆中,出生在2000年的杨洪,小时候和其他小男孩一样活泼好动,爱玩但又从不耽误学习。
小学时期,高碑湖上还没有建桥,杨洪和小伙伴每天都会踩着湖上的浅滩,蹚着水走到湖对岸去上学。
三年级时,有一天放学路上,杨洪在过湖时突然踩到深水区域,一个闪身掉进水中。幸好同行的伙伴会游泳,把他救了起来。父亲杨秀金顿时意识到,为了孩子的安全,必须教会他游泳。但在教的过程中,杨秀金没有费多大劲,儿子三两下就学会了。
学会游泳后,杨洪夏天一有空就泡在湖里,消暑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在水里很自在,高碑湖成了杨洪和小伙伴的夏日乐园。但谁也没有想到,湖畔隐藏着巨大的隐患。
10岁时的一天,杨洪和几位小伙伴到湖边钓鱼。因为钓了很久没有钓到,杨洪和小伙伴瞄上了身后已经停用的灌溉水泵房,相约爬上了房顶。
房顶没有警示标识,孩子们也缺乏相关的意识,杨洪和小伙伴打闹过程中一不小心误触到一根从山上牵下来的裸露高压电线。两人受到巨大的冲击力从房顶掉落下来,双双陷入昏迷。
“等我醒来已经是一周之后了,右手已经全部截肢,左手和右大腿受了很重的伤,第一反应是很懵。”如今,回想起当时的情形,杨洪似乎“轻舟已过万重山”,脸上看不出什么波澜,甚至略带戏谑,“治疗右大腿时,每次换纱布我都会痛哭起来,医院整层楼都能听到我的哭声。”
但其实,从低迷之中走出来的路,杨洪走得没有那么容易,好在身边人一直坚持着支持他。
杨洪伤愈后,变得沉默寡言,不复往日活泼。母亲舒秀芝为了能同时照顾他和在县城读初中的姐姐,在县城租了一间带厨房的屋子居住,杨洪也因此转到县城的小学继续上课。
当时的房东了解到他们的情形后,主动多隔出半间屋子单独给杨洪居住,三人的居住空间才不至于那么紧凑。
好苗子找到新目标
9月12日下午,高碑村杨家院子里满是前来道贺的乡亲。两位人物的到来,掀起了一波热潮——启蒙教练刘强和“伯乐”蔡林,带着镇远县游泳协会的横幅来赠送给杨洪。
“他替我实现了梦想!”刘强也是一位肢残人士,他回想自己也曾在游泳赛场劈波斩浪,把站上最高领奖台作为梦想,不禁泪光闪烁。
2012年,时任施秉县残联理事长的蔡林四处物色体育苗子。因曾经从事游泳教练工作多年,蔡林见到杨洪之时,一眼就决定推荐他去练游泳,“42码、又大又平,这孩子的脚像极了‘鸭脚板’,正是游泳的好苗子!”
母亲知道杨洪水性很好,就鼓励他去训练,说如果能参加比赛,也许能多条出路。年少的杨洪虽然不懂,但还是接受家人的建议,前往镇远县接受游泳训练。
那年8月,第一次站在游泳池边,杨洪胆怯了,迟迟不敢跳进水中。他并非怕水,而是害怕别人看他。见杨洪犹豫不决,刘强没有过多劝说,而是一把将他推进了水里。
掉进泳池后,杨洪向前游了几步远才发现,原来他人的眼光并没有那么可怕。慢慢地,杨洪发现,和自己一起训练的很多都是肢残人士,“他们游得那么好,我也可以!”杨洪逐渐不再胆怯。
训练中,杨洪需要克服两支手臂缺失长度不同带来的身体不平衡。刘强刚开始还为此而担忧,“可能需要多花点时间来适应。”
但随着训练的深入,刘强发现,杨洪良好的水感似乎是一种天赋。短短两个月时间,他不仅学会了四种不同的泳姿,而且在调整泳姿时很“听劝”,速度提升得很快。
当年10月,第一次参加游泳比赛的杨洪在贵州省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中夺得男子100米蛙泳SB7级冠军,入选贵州省残疾人游泳队。
得奖让杨洪找到了信心和方向,他终于理解母亲和其他帮助他走进泳池之人的用意,从此也更加刻苦训练。
刘强说,为他安排的训练计划,他都能够自觉完成,“我们和省队的周广慈教练一致认为,杨洪非常让人放心,根本不需要盯着他训练。”
训练也让杨洪逐渐敞开心扉,看着一些队友乐观开朗的样子,他深受感染,“我也可以!”
此后,杨洪在赛场上一路高歌猛进,在第九届全国残运会斩获男子SM6级200米个人混合泳金牌后,于2016年入选国家队,并在里约热内卢残奥会夺得男子SB7级100米蛙泳铜牌。
彼时,16岁的杨洪有了新的目标——登上残奥会最高领奖台。
从拘谨到松弛
从巴黎回来,杨洪身上多了一种松弛感。
去年秋天,在杭州亚残运会赛场,夺得贵州籍运动员参赛的首枚金牌后,杨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显得有一些拘谨、一点紧张。
短短一年之后,他再次面对镜头,状态有了明显变化。用刘强的话来说,“他变得开朗了、成熟了、自信了。”
在一场施秉当地媒体的视频直播里,一位从杨洪16岁起就采访他、一路见证他成长的记者用“从前很内向”形容他。
“我现在也很内向啊!”杨洪幽默应答,逗笑了在场人。
这样的松弛感,在赛场上一定程度帮助杨洪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2021年,东京,杨洪第二次参加残奥会。比赛前,从训练水平上看,杨洪达到了冲金能力。
然而,四场比赛下来,结果令杨洪意外,“即使是最擅长的100米蛙泳和200米混合泳,都只游得第四,时间成绩甚至还不如5年前,可以说是输得很惨了。”
这导致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难过得连话都不想说。教练周广慈开导他,说他还年轻,只要吸取教训,就能抓住下一次机会。
杨洪开始反思,“是不是我想太多了? 太想赢了,反而给自己过大的压力?”想到这里,杨洪茅塞顿开,原来,教练周广慈常在赛前告诫大家:“不要去想输赢,只需要游好自己,发挥真实水平就行!”这句话意义非凡。
心态松弛下来后,杨洪逐渐在接下来的比赛中找回应有的状态,并在巴黎弥补了3年前的遗憾——一举夺得三块金牌,打破一项世界纪录和一项残奥会纪录。
夺得S6级男子100米仰泳金牌,杨洪说有点意外,但这次意外和以往不同,直接让杨洪成为乡亲们口中的“三冠王”。
有人问杨洪,不停地与人合影累不累? 他笑着回答:“有点,但比训练轻松太多了!”
杨洪过去的12年,训练很枯燥,每周不停重复着相差不大的训练内容——练力量、练速度、练耐力……
训练也很劳累,“1分钟包干游”,50秒游完指定里程,能休息10秒,游得越快,休息时间越长;还有3分钟、5分钟包干游……
白天一天的训练结束后,杨洪常常累到不想说话,回到宿舍一坐就是一晚上,到了十点多直接睡觉。
杨洪很清楚自己的优势是耐力而非爆发力,因此在近两年的比赛中,总是依靠着耐力在比赛最后关头发力反超对手,赢得比赛。
他也很明白24岁的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坚持下去、目标明确、扬长避短,才能在人生的意外之下实现“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