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9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4年09月19日 星期四 头版 -> 第A01版:报纸封面 -> 贵大:“华为杯”金奖是这样炼成的

“小莫”“小柔”联袂出征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

贵大:“华为杯”金奖是这样炼成的

2024年09月19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参赛中的“跑得贼稳队”。

    本报记者  陈祖嘉  周睿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从田间到校园,贵州来到丰收的季节。

    日前,2024年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 (华为杯) 全国总决赛在湖南大学举行,贵州大学参赛队伍夺得国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取得贵州省高校在该赛事上的历史性突破。

    奖牌是过往的勋章,更是未来的序言。作为贵州人才培养和输出的重要基地,贵州大学师生肩负重任,一步一脚印,书写出新的篇章。

    以赛促学,从书本走进现实

    “小莫,请基于现在所在的空间建图。”话音刚落,被称为“小莫”的四轮小车便在房间内自主探索起来,房间的大体地图逐渐在放置于小车尾部的屏幕上点点显现。

    “‘小莫’是基于ROS的双上位机大模型语音交互目标检测SLAM导航室内智能车,在对某一室内空间完成探索并建图后,它就可以如导游般为人们提供路线导航和讲解。”来自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专业2021级学生赵梓衡是小莫的“主人”之一。

    在2024年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华为杯) 全国总决赛中,“小莫”团队“跑得贼稳队”正是金奖队伍之一。

    今年2月,在听说“华为杯”即将开赛,且学校将作为西南赛区承办方组织赛事后,赵梓衡和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2022级学生滕勇军,2023级学生张奕坤,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23级学生米小红,组成一支名为“跑得贼稳”的队伍,在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吴丰呈老师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王以松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

    对于从高中就对机器人产生浓厚兴趣的赵梓衡来说,大学经历让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很多想象成为了实际。在他看来,“学习”是最初决定参赛的目的,“获奖”是意外之喜。

    “小柔小柔,聊聊天。请描述你看到的事物。”由贵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张荣芬、刘宇红指导的“视探者”团队是另一支金奖队伍。

    “结合老年群体的交互需求,我们做出了视探者‘小柔’——基于多模态的智能寻物及老年人状态监测小助手。”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新一代电子信息2023级研究生李勇是这支队伍的队长,他介绍,软硬件搭配、云播放翻译、团队协作……今年3月视探者项目起步以来,团队成员克服种种难题,历经5个月时间完善和调整,“小柔”一步步成型。让人欣喜的是,除了荣获金奖,“小柔”还获得了“地平线”企业特别创新奖。

    在这场竞赛中,专业知识从书本走进现实。

    (下转02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论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充分认识教育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价值,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各项重大任务,加强教育与科技的协同布局,系统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

    必须着眼提高创新能力,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在重大科研攻关中强化对战略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生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面世界科技创新变革规律和国家科技创新需求,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聚焦国家战略和世界科技前沿,把重大任务作为科教融汇的“发动机”,推动高校组建科研大团队,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协同攻关,持续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把科技自主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必须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塑造并发挥优势,追求卓越、办出特色,更好满足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层次人才的需求。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要聚焦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

    必须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高校要精准聚焦新质生产力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打造更多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硬科技”。要深化校企合作,实现科技攻关过程、科研组织方式与育人环节、育人模式有机融合,形成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新格局。要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打造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快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推动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促进高校科研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不断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必须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职业教育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是源源不断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要深化“一体两翼”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产业布局相衔接。以职普融通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双提升。

    新征程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