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2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4年09月12日 星期四 头版 -> 第A04版:综合 -> 帮助“折翼天使” 点亮生命之光

既当爸又当妈,黄平特校教师——

帮助“折翼天使” 点亮生命之光

2024年09月12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李梅芳在给学生上课。杨涛 摄

学习“快乐大课间”。杨涛 摄

    本报记者 熊江睿

    “生活方面,教孩子叠被子、系鞋带、扣纽扣、梳头发……”“学习方面,教生活语文、生活数学以及画画等。”

    “技能方面,开设一些职业培训课程,让学生能够有一技之长,更好地适应社会生存。”

    日前,记者走进黔东南州黄平县特殊教育学校进行了采访。

    “孩子每天进步一点,我们就有收获”

    黄平县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于1998年,办学初期主要是针对盲聋哑教育,2016年转型为启智类特殊教育学校。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学校需要转型,让更多智力障碍儿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服务,从而推动‘美的教育’发展。”校长吴明义告诉记者,学校现有教室8间、活动室10间,食堂、宿舍一应俱全,功能齐备,在校学生94人。“我们设立班级有一到六年级,只要年龄不超过14岁都可以就读。”

    “我们遵循‘康复训练、文化学习,适应生活、艺能培养,技能培训’的办学思路,只要每一个特殊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们的教学就有收获。”吴明义介绍说,黄平县特殊教育学校学生障碍类型多样,个体差异大,年龄大小不一,为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他们重新设计了课程设置,在课程中引入“快乐大课间”“趣味运动会,生活技能大赛”“艺能兴趣小组”和“学生养成教育”等特色教育教学。

    黄平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李梅芳介绍道,学校每天有45分钟的“快乐大课间”和5个曲目20分钟的舞蹈活动,舞蹈结束后开展跳圈圈、掷沙包进桶、拍皮球、钻洞、踩地雷、跑过独木桥等项目。“各班级每天轮流开展25分钟项目活动,学生身体各部位协调、手眼配合等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黄平县特殊教育学校每年举办一次趣味运动会、生活技能大赛。趣味运动会较好检验平时大课间活动成果,增强同学们团结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生活技能大赛包括被褥、衣服、裤子折叠,鞋子配对,毛巾、牙刷摆放等方面整理。通过以赛促练,以练促学,被褥折叠完成率从原来的不足50%到现在完成率达90%以上。

    孩子们的“吃、喝、拉、撒”都得管

    “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提高适应生活的能力。”李梅芳作为一名特殊教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令她感触最深的是,在这里工作的每位老师非常有爱心、耐心、细心和恒心,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母亲般的爱帮助“折翼天使”点燃希望和梦想。

    李梅芳在学校教授生活数学、运动与保健、康复训练和游唱与律动等课程。她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具学具,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采用感统训练、蒙台梭利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感官、语言、认知、运动和精细动作等,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走向社会。

    “孩子们的‘吃、喝、拉、撒’都得管,为了教学生吃饭,我们老师是‘老师自己一口,给学生一口’这样进行教学。”黄平县特殊教育学校老教师黄云付说,一年级的特殊孩子的残疾类型多,情况复杂。“带这样小的班级,又当爸又当妈,是很不容易的。”

    让孩子们平等地融入社会

    黄平县特殊教育学校办学的一大亮点就是艺能兴趣小组。每天放学后,组织有兴趣的寄宿学生开展一小时的美术训练,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潜能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近几年以来,黄平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各种比赛中频频获奖。2022年6月在黔东南州举行的普通学校“绘就美好家园”绘画比赛中,蔡春花老师指导的牟寸丽同学作品 《我的家乡苗姑娘》 获县级一等奖、州级三等奖,张洪权同学作品 《我爱我的小村庄》获县级二等奖;宋廷略老师指导的胡德金同学作品 《我眼中的家乡》 获县级二等奖。2023年4月,在黔东南州举行的普通学校“石榴籽·家国情”绘画比赛中,唐金秀老师指导的张洪权同学作品 《石榴结米子心相连·欢天喜地庆佳节》获县级一等奖、州级二等奖;蔡春花老师指导牟寸丽同学作品 《石榴籽子· 民族团结》 获县级三等奖。

    更值得关注的是,黄平县特殊教育学校聚焦劳动职业技能教育,正在建立缝纫室、蜡染室、劳动种植基地、汽车美容等实训基地。“我们将传统生活适应课的课堂教学拓展到室外劳动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为每个特殊儿童打造最适合的优质教育。”谈及如何让学生融入社会,吴明义表示,“丰富课程体系,延伸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学生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让这里的孩子们平等地融入社会求职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