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读书还有这些“冷知识”
![]() |
上课了。 |
干肉、水果抵学费
在古代,学生开学时所交的学费被称为“束脩”。这是一个源自春秋时期的词语,代表着学生向老师表达敬意和感激之情的礼物。在当时,这种礼物通常包括一些干肉、水果、蔬菜等物品,其价值并不高,但代表着学生的诚心和尊敬。
束脩的具体数量和种类因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一些贫困的地区或家庭,学生可能只能带来一些简单的食物或自家产的物品作为束脩。而在一些富裕的地区,束脩则可能包括一些贵重的物品,如丝绸、珠宝等。此外,学生也会根据自身家庭的经济情况来决定所带束脩的价值和种类。
“假期作业”不用动笔
古代虽然没有寒暑假的概念,但存在类似的假期安排,如“田假”和“授衣假”。田假大约在每年农历五月,为期一个月左右,目的是让学生回家帮忙农忙。授衣假则在每年农历九月,也是大约一个月,让学生回家取冬衣。这些假期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参与农事活动或准备过冬,而非为了完成作业而设。因此,古代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假期作业”这一概念。
古代学生的学业负担主要通过日常的学习和课后的复习来体现,而家庭作业的概念直到1905年才由意大利教师罗伯特·纳维利斯发明,最初作为惩治学生的手段,后因其对学习的辅助作用而被广泛采用。古代学生即使在假期,如田假或授衣假,也没有特定的作业要求,而是回家参与农事活动或准备过冬,这与现代寒暑假期间的作业要求有明显区别。
读完小学升大学
古代没有“初中”,小学读完就直接升大学,所以没有“小升初”,只有“小升大”的说法。这里的大学指的是“太学”“国子监”一类的高等学府。
在宋朝,宋徽宗推出了“三舍法”,类似于现代学校设立的“快慢班”。班级分“外舍”“内舍”“上舍”三种:新生入学皆分在外舍,考试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考得好的,升入上舍。
在“三舍法”推行了一段时间后,宋徽宗发现把学生分三六九等,有不合理的地方。随后,善良感性的皇帝就把这一制度废除了。
皇帝亲自设计校服
古代对仪容很重视。学生这个群体在当时也有自己的“校服”——青衿。如果说当下的中学生校服主要作用是防攀比,防早恋,那古代的校服则主要是为了“正衣冠”,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对知识的尊敬。
《新唐书·礼乐志九》记载:“先置之官就门外位,学生俱青衿服,入就位。”据说每朝皇帝还会根据自己的审美重新设计专属这一个朝代的校服。
现代人复原的青衿,穿上后仪表堂堂。
身上拾掇完了,就要开始收拾书包了。由于课业负担越来越重,现代的小学生都开始拖着拉杆箱上学了。相比之下,古代的“书包”就简陋得多。“包袱”最常见,一块布把书一裹,往肩上一扛就能上学了。
除了装书,上学还要带笔墨纸砚,于是,包袱又升级为了“褡裢”,可以分开存放学习用具。古装电视剧里常常就能见到。
书如果再多,或者上京赶考,“褡裢”也有不够用的时候,这时候,就要用到行李箱——“箧笥”,用来装更多贵重的书。
当然,要是家里有钱,雇个书童帮忙拿书包,就更好了。
仔细想想,其实古人上个学也不容易。没有电脑,没有ipad,甚至没有方便携带的钢笔水笔,笔墨纸砚都得自己背着。为了拜师求学往往要“负笈甚重”,跋山涉水,披星戴月。相比,现代的学生们还是幸福的:不需要考虑路程远近、也不必担心文具是否够用,只需有“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专注可以了。
本报记者 杨杰 综合语言文字周报、方志江苏、上海科普网、嘉定博物馆、澎湃新闻、江苏教育频道、新华网山东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