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30日 星期五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4年08月30日 星期五 头版 -> 第A03版:综合 ->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打造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打造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

2024年08月30日 星期五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杨思捷

    202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指出“工作中要坚持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引导广大教师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践行教师群体共同价值追求”。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揭示了教师应有的精神境界和精神追求,为广大教师自我发展和完善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因此,从学理上深入研究阐释教育家精神,就打造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面认识教育家精神的科学内涵

    人无精神则不立,打造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需要精神支撑。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科学把握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是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强化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逻辑前提。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乡村教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理应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努力成为打造中华“梦之队”的筑梦人,更好担起学生茁壮成长指路人的责任。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置于首位提出,揭示了乡村教师坚定正确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就是要求教师始终秉持着将职业发展的“小我”融入教育现代化的“大我”之中,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彰显自我价值,忠诚履践“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一线教师肩负着灵魂唤醒的使命,起到塑造灵魂作用,因此教师自身要具备极高的道德修养。“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蕴含着“言”与“行”的标准,即教师的言行举止理应成为世人的示范。但是并非是要求广大一线教师去学习模仿教育家的一言一行,而是要求各位教师学习教育家在日常教书育人实践活动中所彰显的精神。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所谓“启智”,就是要求教师专注于学生智力的培育,不能一味地机械灌输知识,切勿将知识传播与智力培育划等号。所谓“润心”,就是要求教师秉持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用有灵魂的教育触动学生心灵。“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做好学情分析,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结合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育,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勤学笃行”是教师理应具备的宝贵品格。身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对教师而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对汲取新知识充满渴望,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架构,是其站稳讲台的根本。“求是”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求是”的目的。所谓“求是”,就是教师运用理性思维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谓“创新”就是教师在科学把握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不断革新教书育人理念和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从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再到教育家要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师仁爱之心的要求越来越具体。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相较于其他职业,教师这一职业具有很大的特殊性。“乐教”“爱生”“甘于奉献”,是新时代教育家仁爱之心的具体体现。

    广大教师如何能够甘于奉献,将自己珍贵的时间献于课堂、讲台,归根结底是因为爱教育、爱学生。如若对教育、学生没有爱,那么也无法做到甘于奉献。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所谓弘道,就是思维主体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认识、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及运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弘扬。所谓追求,就是行为主体用积极的态度努力达成某种目标。“胸怀天下、以文化人”就是要求教师要秉持着开放包容的心态,要做到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批判性的吸纳人类文明成果,在明道的基础上传道于学生,让学生在文化学习鉴赏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致力于做中华文明的守护者、传播者。

    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强化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强教必先强师,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没有高素质的乡村教师队伍,就不会有高质量的乡村教育,亦不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因此加强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正当其时。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是建设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家精神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其根源来自广大教师群体的教书育人实践活动。质言之,教育家精神,是由教育实践主体创造出来的,并非是广大普通教师不可染指的神秘之物,理应成为新时期广大乡村教师学思践悟的宝贵精神财富以及破除自身专业发展困局的指路明灯。

    坚持以教育家精神筑牢乡村教师理想信念。高素质乡村教师要具备“心有大我、行为世范的理想信念”。在推进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增进乡村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促进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入脑入心入行,致力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持以教育家精神涵养乡村教师道德情操。高素质乡村教师要具备“言为士则、行为示范的道德情操”。《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准入、招聘引进、职称评聘、导师遴选、优先奖励、项目申报等的首要要求”。因此,在推动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把师德师风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坚持以教育家精神提升乡村教师专业能力。高素质乡村教师要具备“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以及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乡村教师既是赓续教育家精神的重要主体,亦是提升自身专业发展的责任主体。在推动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要着重聚焦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建立健全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支持体系,为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