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7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4年08月27日 星期二 头版 -> 第A08版:文化 -> 世上唯一金属绣,遗存春秋甲胄风

剑河锡绣

世上唯一金属绣,遗存春秋甲胄风

2024年08月27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剑河锡绣。

以锡代线进行绣制。

每一条细锡丝条都要精确到1毫米。

一件成品锡绣往往需要耗费数年之久。

    开栏语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的分布图中,贵州犹如一颗耀眼明珠,伫立在祖国西南的云贵高原上。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涵盖了音乐、舞蹈、戏剧、手工艺等多个领域,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深藏在贵州大山深处的众多非遗,一旦有机遇跨越山海,就是收获众多掌声与惊叹声的惊艳亮相。

    早在1986年,侗族大歌在法国巴黎秋季艺术节上,一唱在国际成名,被称赞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2023年9月24日,贵州苗绣亮相意大利米兰时装周,既传统又时尚的特色苗绣,引起了国际时尚界的关注。

    非遗,是前人留给贵州儿女的宝贵财富,应当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贵州教育报今起开设“贵州非遗魅力”栏目,不定期推出相关报道,让更多的人通过非遗认识贵州、向往贵州、走进贵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暑期,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苗侗风情园,每到周末,就会上演主题为“非遗服饰时装秀”的表演。精美的苗绣服饰展示着手工艺人匠心独运的成果,其中,来自剑河县的锡绣服饰备受大家瞩目。

    剑河锡绣是世界上唯一的金属绣,其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和精巧。2006年,剑河锡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锡绣也是贵州省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特殊工艺。

    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在世界范围内目前还没有发现与它一样的刺绣方式——用金属锡来大面积装点服饰。被誉为穿越千年、穿在身上的“史书”、“如披甲胄,春秋遗风”。

    渊源:穿在身上的史书

    锡绣主要分布于剑河县境内的南寨、敏洞、观么等乡镇一带的苗族村寨。制作工艺复杂,涵盖了纺线、织布、刺绣、铺花、补花、上锡等众多精细工序,制作一件成品往往需要耗费数年之久。

    剑河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320国道越境而过,美丽的清水江缠绕穿过,山势崎岖,葱翠林木覆盖山野。

    苗族服饰,一直有“穿在身上的史书”之说,其历史久远,渊源至今已无从考究。据 《苗族古歌》 载:大约在唐末宋初,苗族首次迁徙至今剑河县境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锡绣服饰是县境内十二种苗族服饰中最独特的一种,从表象上看,锡绣服饰制品端庄古朴的服饰特点至今仍遗存着春秋战国时武士戎装的甲胄之风。在材料的使用上,金属“锡”的使用与甲胄功能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有待进一步考证。2008年,相关人员在进行“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普查中意外发现,早期苗族服饰上佩戴的银锁 (胸饰) 在 《苗族古歌》 传唱中,即是由冷兵器时期具有防御功能的护心镜结合苗族巫术的理念演变而来。

    相传苗族先民为逃避战乱从江西逆水而上,来到美丽的清水江两岸,依山而居、沿水而生。当地生态完美,盛产木材,且水路运输非常便利,便放排下水做木材生意。在这过程中,苗族先民发现了锡与银子的颜色相似,并且不易氧化生锈,于是把锡带回来,融化后制成薄片、镶在刺绣上,便成了锡绣。

    近现代文明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生活,也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环境,但在这支苗族部落生存的各区域内,传统的生产方式、民俗、建筑和服饰,到处都展示着远古农耕文明的古老痕迹。

    技法:精确到毫米的技艺

    锡绣的工艺过程相对复杂,技术性强,耗日长久,该支系苗族少女于婚前多不参加繁重劳动,闲暇之余,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为自己绣制嫁妆,婚前也才至多能做两套。

    锡绣工艺大致由三个环节组成,先要织染底布,然后进行挑花,最后再以锡代线进行绣制。其中最让各项手艺无法匹敌的,就是以锡代线进行绣制。

    锡绣是用剪刀将锡片剪下长约18厘米,宽约一毫米的细锡丝条,丝条拉直,一头打一小勾,另一头剪成针头状。把准备好的布垫铺在已绣有图案的棉布上,用针将图案的一根棉线挑出后,再用针头状的细锡丝条穿过已挑出的棉线,把打一小勾细锡丝条紧扣棉线,用剪刀把细丝条剪下,并将余下的细锡丝条反扣在棉线上,这样就完成一个扣锡过程。按棉布上的图案周而复始进行,也就形成了所看到的锡锈制品。锡绣制品主要使用在苗族服装的装饰上,分为前裙片、后裙片、背搭三种。

    锡绣在材料上使用金属“锡”来完成一件刺绣品,这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当属绝无仅有。其视觉效果是在粗犷的深色面料上缀以银白色的小锡节,质感强烈、古朴而生动,特别是阳光与苗族姑娘佩戴的银饰相辉映时,更显熠熠生辉。纹饰上采用的图案均为高度抽象的几何纹,以金属“锡”的自然色为主色调,在其间亦辅以黑、红、蓝、绿等色彩暗花,与其他刺绣品相比,更高贵典雅,不染俗套。

    苗族锡锈是清水江两岸南寨、敏洞、观么等地区苗族人们聪明才智的体现,是这个支系苗族的重要标识和特征,是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极高的鉴赏和收藏价值。锡绣虽受用料材质的限制,图案不可能非常丰富,但它抽象、简洁而规整的纹样体现了苗族直率的性格,特别是它的核心图案如一座迷宫,耐人寻味,寓意深刻,充满神秘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传承:绣娘超600人

    锡绣工艺当属苗族母系文化,其技艺纷繁复杂,苗族少女多从母辈的言传身教中学习。锡绣样稿不同于苗族其他刺绣种类所用的剪纸或手绘底稿,女子出嫁时,母亲将绣好各式传统图案的绣片作为陪嫁物相赠,如此世代沿袭。

    今年44岁的王亨石,自幼便与锡绣结下了不解之缘,7岁时跟家人学习锡绣技艺。30多年的坚守,从拿起一针一线学技艺,到如今技艺精湛,她不仅掌握了锡绣的精髓,更成为苗族锡绣的非遗传承人。缝制一张绣片,要用到成千上万根锡条,而且每一根都要精准地剪成零点几毫米左右的丝条,整个过程耗时几个月不等,非常考验耐心和专注力。而相比于上锡,刺绣打底的过程是锡绣工艺一大难点。

    与其他刺绣相比,锡绣拥有独特的质感,纹饰所采用的图案均为高度抽象的几何图纹,色彩主体以金属“锡”为主色调,辅以黑、红、蓝、绿等彩色暗花。

    为了让这门技艺在当地更好地传承下去,当地建立了三个传习基地,每年开展至少9期的锡绣技艺培训。截至目前,熟练掌握这门技艺的绣娘超600人。

    来源:综合央视新闻、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府、天眼新闻、非遗云村寨——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名镇名村》、《贵州省博物馆藏品集》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