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2日 星期四

他们在会场上积极提问与外国小朋友展开互动

天眼小记者 闪亮交流周

2024年08月22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天眼小记者”与外国小朋友互动。

    本报记者 郝梦 潘国虎 何雨家 邱凌峰 实习生 石玙璠

    8月21日上午10时,10名“天眼小记者”来到贵阳贵安新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小记者们带着对教育和文化交流的浓厚兴趣,肩负着传递信息和报道活动的责任,开启了一天充实的学习与探索旅程。

    发现展厅中的“奇妙宝藏”

    当小记者们走进贵州大学展厅时,一种外形酷似毛笔头的茶叶吸引了他们的目光。这是黔西南州贞丰县的坡柳娘娘茶,工作人员为小记者们详细介绍:“坡柳娘娘茶,又被称为‘文笔茶’或‘状元笔茶’,其产销历史已经有500多年。这种茶具有独特的风味,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小记者们一边聆听,一边细细打量这具有深厚文化背景的茶叶。

    在贵州电子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跨境电商直播间里,一位年轻的演奏者手中的正安吉他发出清脆悠扬的音符,旋律优美动听,瞬间抓住了小记者们的耳朵。

    在贵州财经大学展厅,小记者们被精美绝伦的大漆艺术品折服。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更体现了艺术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每一件漆器都凝聚了匠人们的心血,传承着千年的技艺与文化。

    而在贵州农业职业学院展区,现代农业科技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植保无人机和丘陵山地林下食用菌栽培遥控运输车是该展厅的明星展品。这些先进的农业设备不仅帮助农民们在复杂的地形中更高效地工作,还推动了贵州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在参观过程中,小记者们积极提问,与工作人员互动,他们深刻感受到贵州在教育合作与人文交流中的独特魅力。

    揭秘直播“黑科技”

    在遵义师范学院展厅,遵义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陈治松接受了“天眼小记者”的采访,小记者们向陈治松咨询关于虚拟直播间技术方面的创新应用。

    “这台设备把我们平时直播需要用到的主机、摄像头、声卡、显示器等工具,像拼积木一样组合在了一起,变成一台小小的桌面直播机。只要接上网,就可以马上开始直播,不用复杂的设置,按一下按钮就可以开播了。这让直播变得又快又简单,省去了很多时间和麻烦。”陈治松耐心地介绍道。

    接着,陈治松提到了科大讯飞虚拟人直播间的另一项重要创新,“有些人想在不同国家语言的平台上直播,但跨语言的主播很少。为此,他们开发了一种‘数字人’,这个‘数字人’可以支持多种语言的实时翻译,就像一个聪明的机器人,可以让你在不同语言的观众面前直播,助力我们的‘黔货出山’!”

    回答完问题后,陈治松还对小记者们的新闻写作技巧进行了指导。小记者们在陈治松的指导下,认真记录要点,一边进行写作,一边不时向陈治松请教。在愉快的互动中,小记者们不仅对虚拟人直播间的创新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掌握了新闻稿撰写的基本技巧,收获颇丰。

    以后就是好朋友

    在交流周现场,小记者们与马来西亚布城第16区国小一校的师生们展开了热烈的交流活动。

    小记者们用英语自信地与对方交流,介绍了贵阳的气候特征,并热情推荐了贵阳的美食,像酸汤鱼和辣子鸡等。马来西亚的学生们表示非常期待能有机会品尝这些美食。

    临别时,一些小记者和马来西亚的小朋友互加了微信,并合影留念。

    小记者们表示,通过此次交流周采访活动,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外语交流能力,还拓宽了视野,希望今后有机会参加更多跨文化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