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4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4年08月14日 星期三 头版 -> 第A08版:文化 -> 大儒尹珍:报效桑梓开南域文教先河

大儒尹珍:报效桑梓开南域文教先河

2024年08月14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华阳国志

尹珍塑像。

贵阳市扶风山下的尹道真先生祠。

正安县务本堂。

    林浩

    开栏语

    自东汉时人尹珍远游中原求学,接受了中原文化的洗礼,回到乡里设堂讲学,开创贵州文化教育之先河后,贵州教育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文化教育史中,出现了王阳明、田秋、李端棻等诸多先贤,他们为贵州乃至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贵州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竭的发展动力。本报从今日开始,设立《贵州教育先贤》栏目,将不定期刊发相关稿件,让这些从历史中迤逦而来的人和故事,生动呈现在读者面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个有确切文字记述的贵州人

    作为现在已知第一个有确切文字记述的贵州人,有关尹珍的内容首见于东晋的《华阳国志》。学界有观点认为,《华阳国志》是现存最早的地方志著述,贵州最早期的先贤就是咱地方志在宠着。《华阳国志》对尹珍的描述与《后汉书》差异不大,其事迹主打一个逆天改命。尹珍字道真,汉章帝建初四年 (79年) 出生在一个叫毋敛的地方。关于毋敛的考证相对明确,一说在今独山县、荔波县一带,一说在正安县、道真县一带。尹姓是当地的大姓,作为一个生长在大户人家的精神小伙,尹珍心中满是星辰大海。由于立志成为一个学霸,在家乡接受初等教育后,尹珍远赴中原继续深造。

    在来到京师洛阳后,尹珍拜在顶级学者许慎门下。从心理分析角度,尹珍应是社牛型人格,并无偏远地方来到大城市的局促。而尹珍此来的千辛万苦让大师许慎非常感动,于是形成良好的双向奔赴。在更早的春秋时期,孔子也是长途跋涉从山东曲阜来到洛阳,以学生身份问道老子,儒家思想行之将至。时值东汉,儒学已经成为中原地区的主流文化,不通四书五经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读书人。以 《说文解字》 享誉天下的许慎因博通五经,被赞为“五经无双许叔重”。尹珍得这位名师传道授业,加之自己的勤奋努力,终至学有大成。永初元年 (107年),28岁的尹珍在最应该任性的年华告别大城市的鲜衣怒马,返回家乡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全国唯一以其名为县名的教育家

    从中原的视野,西南地区在很长的历史周期都是蛮荒之地,儒家文化的浸润道阻且长。1999年出版的 《正安县志》 记载,尹珍学成归来,在家乡手建草堂三楹,设馆教学。取“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寓意,将学堂命名为“务本堂”。《后汉书》评价:至此南域始有学焉。罗素曾说:“无论中国还是世界,文化最重要。”作为中原文化的首要传播者,尹珍是贵州历史上最有排面的乡村教师,尤其在明清时期,从 《贵州通志》 《遵义府志》等官修志书到众多学者的个人著述,都将尹珍奉为贵州教育的鼻祖。嘉庆二十年(1815年),贵州巡抚曾燠为其题联:“北学游中国;南天破大荒。”1941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从正安县划出一部分辖地,设置以尹珍之名命名的道真县。

    作为励志楷模,尹珍在73岁时又拜学者应奉为师,继续求学之路。据说汉昭帝刘弗陵曾讲,用人还是要用读书人。尹珍一路求学讲学,非常符合汉代当朝者的用人导向,尹珍在古稀之年被任命为尚书丞郎,后官至荆州刺史,是总揽一方大权的重臣。以读书而改变命运的尹珍成为妥妥的人生赢家。

    中原文化在贵州的培植远不是依靠一个卓越的尹珍就可以完成。王阳明先生到贵州时,常在微醺于老乡的米酒之后,感慨民风淳朴但开化不足。明清时期,中央政权愈发重视贵州的教育,从1413年贵州建省前后到明末,贵州共建官学约80所。清代,官学、社学、义学、书院、私塾比明代更有发展,于是贵州的“七百进士六千举人”震撼登场。清末,李端棻、严修等进步人士广泛传播维新思想,贵州支持变革的潮人辈出。

    贵州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融并非单向度,丰富的贵州本土文化也显示出自己的特色,侗族大歌、苗族蜡染、清水江文书等都是代表。北宋时,贵州一支千余人的使节团入朝,其文艺表演队在宋太宗面前跳起本土芦笙舞,一人吹笙,数十人以足顿地为节,联袂宛转而舞,一时嗨翻全场进而火遍京城,仿佛当前舞遍全球的科目三,贵州靠一支魔性的舞蹈实现一次完美的文化输出。

    来源:贵州日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史籍见证

    《辞海》载:“尹珍,东汉牂牁人,字道真,桓帝时,随经学家许慎学习经书图纬,回乡教授,后任荆州刺史”。

    《后汉书》“南朝·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桓帝时,郡人尹珍,自以生于荒矞,不知礼仪,乃从汝南许慎、应奉受经书、图纬。学成,还乡里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珍官至荊州刺史”。

    《遵义府志·列传》《华阳国志·南中志》载:“明、章之世,毋敛人尹珍,字道真,以生遐裔,未渐痒序,乃远妆南许叔重受五经,又师事应世叔学图纬,通三材,还以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珍以经术选用,历尚书丞郎、荆州刺史。而世叔为司隶校尉,师生并显”。

    乾隆《贵州通志·人物志》载:“汉尹珍,字道真,牂牁郡毋敛人。珍自以生于荒矞,未渐声教,乃从汝南许慎授五经,应奉授经书、图纬。学成,还乡里教授,于是南域始知学。汉桓帝时,珍以经术选用,历尚书丞郎、荆州刺史,而应奉为司隶校尉,师生并显”。

    嘉庆《正安州志·乡贤》载:“尹珍,字道真,牂牁郡毋敛人。珍自以生于荒矞,未渐声教,乃从汝南许慎授五经,应奉授经书、图纬。学成,还乡里教授,于是南域始知学”。

    光绪《南川县志·儒林》载:“后汉尹珍,字道真,牂牁毋敛人。以生遐裔,未渐痒序,乃远从汝南许叔重授五经,又师应奉叔学图纬,通三才,还以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

    民国《石阡县志·乡贤》载:“尹珍,字道真,牂牁人,自以生于荒矞,未渐声教,乃从汝南许慎授五经,从应奉授经书、图纬。学成,还乡里教授,于是南域始知学。汉桓帝时,珍以经术选用,历尚书丞郎、荊州刺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尹珍,字道真,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出生于牂牁郡毋敛坝(今正安县新州镇毋敛坝)。

    20岁时,辞别家乡父老,北上中原求学。

    28岁,回归故里,手建“三楹草堂”设馆教学,开启南域文教之先河。

    公元148年,尹珍69岁,举为孝廉。

    70岁时,以经术选用,任尚书丞郎(丞相秘书)。

    76岁,应诏出士,官拜荆州刺史。

    78岁,辞官回乡,将原学馆“三楹草堂”改名为“务本堂”,矢志教学育人,又于南域各地布道讲学。桓帝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尹珍病逝,享年84岁。

    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