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8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4年08月08日 星期四 头版 -> 第A17版:聚焦 -> 回答“教育三问” 攻克技术难关

回答“教育三问” 攻克技术难关

贵州高等教育走出发展新路

2024年08月08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鸟瞰花溪大学城。

铜仁学院“菌菇”教授高健强到江口县德旺乡给当地群众免费发放野生药用植物“黄连”药苗。

    本报记者 任伟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贵州高校路在何方?

    去年召开的全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深入推进高校布局调整,集中力量做强贵州大学,推动本科高校突出优势、错位发展,推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扩容提质,加快形成支撑现代化建设的高等教育新格局……

    细数这些年的教育答卷,贵州高等教育始终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50%,迈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首获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获批建设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育人更加有力……

    贵州高等教育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高等教育发展新路,目标笃定、稳步向前。

    固本强基  启动强工科行动

    六月的红枫湖畔,暖风拂面,贵州交通职业大学正式揭牌,成为继贵阳康养职业大学后贵州第二所职业本科学校。云漫湖旁,书香怡人,贵州医科大学新校园青春绽放、梦想起航。随着贵州医科大学等四所省属高校新校区建成投用,我省基本完成了省属高校“一校一址”布局调整。

    贵州体育职业学院、贵州铜仁数据职业学院、贵州传媒职业学院、贵州生态能源职业学院相继成立,全省普通高校增至77所,全省新增高等教育学位6.35万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50%,历史性迈入普及化阶段。

    贵阳学院等6所省市 (州) 共建高校管理体制划归“省政府统筹协调管理、省教育厅主管”,铜仁学院、安顺学院、遵义师范学院3所高校的划转工作也将年底完成。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贵州大力实施高等教育突破发展提升工程,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强力启动强工科行动。遴选36个理工科学科重点支持建设,采用撤并整合形式,推动新增本科专业34个、撤销本科专业24个。

    2023年,贵州大学材料科学新增入选ESI全球前1%学科。至此,该校化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工程学、农业科学、环境与生态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共7个学科影响力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研究生教育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我省高校有研究生培养单位9家,其中博士学位授予单位6家,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硕士人才项目依托高校各1家;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269个,覆盖除军事学以外的13个学科门类。

    “今年我们又完成了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已向教育部推荐了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4家,推荐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70个,根据目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示结果显示,今年我省新增博士单位1家,硕士单位3家,新增博士硕士点48个,实现单位和点‘双突破’。”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相关负责人说。

    人才培养  直面“教育三问”

    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

    贵州高等教育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丰富和完善办学内涵,深深扎根黔中大地办大学,积极服务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努力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我和老师同学们一起走进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邂逅像‘花一样’的乡村生活。”贵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李珊珊说,经过奋斗,花茂村的春天更美了,我们的思政课也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红色资源,育人宝库。贵州高校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持续擦亮红色育人底色,教育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今年七月,贵州医科大学首届“协和班”学生顺利毕业,该班全部获得推免研究生资格;2024年,该校“协和班”继续招生,以“小班制”面向贵州省再招32人……

    “协和班”是贵州推进协同育人的有益尝试,贵州医科大学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两校还将探索和推进在公共卫生、护理、临床药学等领域用好“协和班”经验,扩大试验试点。

    所谓大学之大,乃有大师之谓也。2023年,贵州省属高校引进“百千万”人才116人,引进博士410余人,入选教育部2022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5人。目前,我省高校“两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1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

    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省高校斩获各类奖项201个,较上届比赛奖数翻了五倍,其中红色专项活动获奖数排名全国第一,贵州大学获奖数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一,“揭榜挂帅”更是喜获丰收。

    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 (2023) 总决赛上,贵州高校收获金、银、铜奖分别达到3个、9个、55个,其中银奖、铜奖分别较去年增加3个和13个。贵州师范学院以2金的成绩再次位列全国师范类高校金奖数第一、全国新建本科院校第一、贵州高校第一。

    创新引领  攻关“卡脖子”难题

    松土、开沟、播种……一系列行云流水的操作,使得贵州师范大学“智耕——新质农机黔行者”赢得青睐,斩获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组竞赛暨慧鱼工程技术创新大赛 (2024) 一等奖。

    这是该团队针对“贵州地区的耕地普遍呈现地块小而分散的特点”,而研发的一款聚焦小型化、智能化、集成化且具备良好的转场能力的多功能农用机型。

    直面实际需求,贵州高等教育创新“揭榜挂帅”等机制,切实加强实施有组织的科研,集中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贵州医科大学省部共建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研发了刺梨、天麻衍生康养产品20个,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5项,由其牵头研发的贵州首个抗乙肝1.1类新药替芬泰已完成I期临床试验。

    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0余项,创新突破了绿色农药功能分子的清洁合成方法,创制出毒氟磷等绿色农药品种10余个,有效解决了稻麦田看麦娘属杂草和稻田抗性稗草、千金子的防控技术难题等。

    今年年初,贵州大学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也传来喜讯,秦永彬教授领衔申报的“数据融合驱动的社会治理风险动态感知预警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获批2023年度“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社会治理与智慧社会科技支撑”重点专项立项资助。

    这是我省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首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秦永彬表示,项目组将聚焦平安中国建设的实际需求,全力破解数据融合、数据分析和智能分析等关键技术,探索具有先进性和引领性的社会治理风险防控模式,为“平安中国”安全稳定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提供“贵州样板”。

    如何写好“大地论文”?

    贵州创新推进“校工结合”。去年,选聘产业导师200名,组建产业导师团31个,产业导师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教育和产业、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等资源要素集聚、优势互补,有力助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建设。

    使命目标  贵州教育勇毅前行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作为三者的重要交汇点,贵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心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

    面对新使命、新目标,贵州大学以“2025年全面进入全国前100强高校”为总目标,实施“1256”工程,即到2025年国家级人才总量增加到100人,A类学科增至2个,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率达50%,科研贡献率占贵州高校60%以上。

    贵州民族大学将继续扩大办学规模,不断强化学科建设,做强传统优势学科,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努力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推动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民大力量。

    作为国家教育部门首批定向全科医学生培养高校,遵义医科大学将坚持以增博扩硕工作为核心,做好“增比进位”“提质培优”“合格评估”,打造高水平人才团队,统筹推进临床医学、药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等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全力推动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将以“贵州轻工”品牌及“数·酒·画”专业群特色品牌为目标,围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工程师培养,提质升级中职、高职、职业本科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实训标准,加强校企高效对接、加大跨区域交流与合作,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高等教育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支撑作用,扎根贵州大地、服务发展需求,是我省高等教育最根本的发展逻辑,也是我省高校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源泉。

    眼下,广袤的黔中大地上,一批批高校科研人员、青年学子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用青春、汗水和学识,持续绘就一幅赋能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美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