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8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4年08月08日 星期四 头版 -> 第A18版:聚焦 -> 研产“琴瑟合奏” 校企双向奔赴

研产“琴瑟合奏” 校企双向奔赴

贵州谱写产教科融合发展新篇章

2024年08月08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贵州理工学院“富矿精开”团队在矿井现场教学。

贵阳信息科技学院学生在企业实践实训。

遵义师范学院教师带领学生做科研实验。

贵州大学“博士工程师”开展井下巷道现场监测。

    本报记者 杨凯

    在贵州理工学院矿业工程学院,实验室里上课成了日常,老师正使用全省高校唯一一个模拟矿井设备给学生们讲课,而这个设备能解决学生难以接触矿井的问题。

    目前,贵州理工学院已建成13个专业实验室。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是学院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今年4月,学院新开发的巷道围岩控制技术已经应用于盘州市打牛场煤矿。贵州理工学院矿业工程学院教授许猛堂告诉记者,“利用我们的技术,能够保证巷道两年内不返修,给他们节约了6000多万元。我们的巷道支护严控流向技术已经与省内40多家煤矿企业合作。学校所有学生100%要参加创新创业项目,老师带着学生做实验,接触一些一线科研项目。”

    贵州理工学院的探索,正是贵州教育力促产教科融合的缩影。近年来,贵州围绕六大产业基地建设,聚焦重点领域,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产业导师更好服务产业发展,培养更多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强化政校行企协同,建立科研支撑产业、产业推动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产教科融合机制,为新质生产力出人才出科技。

    科研支撑产业  研产合奏“交响曲”

    工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经济强。近年来,贵州教育系统始终面向产业需求,提供科技支撑。

    作为国家14个煤电基地之一、贵州省重点煤炭生产基地,六盘水因煤而生、因煤而兴。地层结构复杂导致地层悬空从而引发的巷道塌方很大程度上掣制了开采的进度,洪兴煤矿便是开采难度较大的煤矿之一。

    今年年初,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六盘水师范学院特聘教授郑西贵带队前往盘州,为洪兴煤矿制定巷道支护方案和工作标准。

    “煤层在井下有很多层,这次实验的地点上下煤层都采空了,像一片树叶飘在海里,周围都是不确定的。”在郑西贵看来,实验地点难度大,但只要能成功,洪兴煤矿的其他地点没有理由不使用这项更安全、更高效的新技术。

    实验以成功结尾,更让团队可喜的是恒鼎实业集团火速推广到旗下的其他煤矿。“年初,我们连续6天走访了七八家矿井,给他们介绍新技术,洪兴煤矿的成功,构筑起提高煤矿开采高效性和安全性的桥头堡作用。”郑西贵说。

    瞄准首位产业需求,贵州地方院校精准“开方”,依托学校人才优势,组织专家教授、博士服务团开展技术服务、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使科研成为产业发展的支撑。

    在贵州大学机械与工程学院张大斌团队的实验室,研究人员站在一座占地约2平方米的操作台前,启动设备开关,五轴三维测量机激光开始扫描,3至4分钟就能完成便可成功收集、处理完成一个飞机发动机叶片的上百万个数据。

    实验室的设备链接素有“制造业的皇冠”之称的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这是张大斌教授团队“博士工程师”项目的最新成果,相关技术已得到推广应用,重点解决了航空叶片微孔电火花加工过程中自动化率低、产品质量依赖人工等难题,推动了航空叶片加工生产线的升级。

    为积极推进“科技入黔”助力贵州创新发展,贵州已经与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多所院校签订协议,进行科研成果落地转化。通过搭建贵州省技术交易市场、加大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科技金融协同支持成果转化等举措,提供全周期、全过程、一站式创新服务。

    产业推动科研  校企合作双向奔赴

    当前的贵州,校企合作的“双向奔赴”正在如火如荼进行,高校研发团队的科研实用型与应用价值也在产业的推动下积极提升。

    在贵州理工学院有这样一支“富矿精开”青年突击队——队员平均年龄在40岁,主要致力于矿产资源勘查、矿山地质灾害治理、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目前,团队已在镇宁自治县乐纪重晶石矿区开展补勘研究工作。”贵州理工学院“富矿精开”青年突击队队员张敏说,突击队由贵州理工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资源勘查工程“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青年骨干与贵州省煤田地质局水源队青年队员共同组建,是一支矿产资源精确探矿攻坚团队。

    贵州是矿产资源大省,49种矿产资源储量排全国前10位。怎样推进高质量发展,写好“富矿精开”这篇大文章?

    今年以来,贵州高等院校纷纷成立“富矿精开”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集中力量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攻关,狠抓关键领域突破、创新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引进,以“有组织科研”为“富矿精开”提供有力支撑。

    遵从“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遵义师范学院将该校“所能”与产业“所需”和企业“所求”有机结合,围绕“富矿精开”专业领域需求,成立以该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富矿精开”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跨学科、跨专业,将该校高层次人才聚合,组建了矿产勘探开发、智慧矿山建设、矿山生态修复三支“富矿精开”教授博士服务团队。以“校工结合”“校企结合”为载体,已与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围绕企业需求开展人才“订单”培养、生产难题“靶心”攻关、研究成果 (专利) 转让、组团技术“蹲点”服务、平台共建等。

    “勇立科技创新潮头”对贵州教育来说从来不是一句空话。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围绕关键领域的技术难题,发布重大技术需求榜单。今年5月,贵州省教育厅公示了2024年“百校千企科技攻关揭榜挂帅榜单”,立项的17个项目分别被省内10所高校揭榜。

    遵义师范学院揭榜“井下石油勘探设备用耐高温高安全锂电池隔膜改性技术”、铜仁学院揭榜“退役铁锂电池正极材料精准分离与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贵州师范大学揭榜“‘多彩宝’多模态智能交互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贵州医科大学揭榜“区域基层医疗云HIS中西医分科及数据安全与信创应用”、贵州大学揭榜“航空发动机外廓复杂结构装配智能检测关键技术研究”……

    “揭榜挂帅”不仅将企业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张榜出来,也向更多的创新主体传达了当前的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方向,使揭榜高校能够依据榜单信息调整、优化资源投入,让科技创新更具针对性、精确性和时效性,让更多的科技成果得以转化,让产业成为科研进步的助推器。

    科研反哺教学  人才高地不断垒实

    提升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一直是贵州高职院校追求的目标,也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基础。通过科研反哺教学,让教师把最新的应用型科研成果、企业最新的技术技能信息带回到课堂上。

    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创新,科研反哺教学形式也正在贵州高职院校中推进。

    在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堂大数据平台项目开发课程中,理论学习后马上进入学生实践环节。

    “我们一个课堂配备了企业和学校两位老师,一个注重于理论的培养,一个注重于实践,在实践时如果不会,企业老师会一对一进行指导,让我们迅速成长。”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学生余永财说。

    据了解,贵州轻工职院企业教师是要在相关的大数据、云计算等一些大企业有过相关的项目管理经验及项目实操经验,课程设置完全对标行业标准和岗位所需求的技能,承担40%专业课程实施和项目实践课。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已有300多个企业真实项目,20多位企业讲师走进该校信息工程系的课堂。

    紧扣产业发展主战略,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贵州六大产业基地,对标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实现了科技链、人才链、创新链融合,利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资源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习近一年的贵阳信息科技学院健康管理学院大四学生王子豪刚毕业就成了上海华测品标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的一名正式员工。

    王子豪的实习正是贵阳信息科技学院“3+1”人才培养模式。所谓“3+1”,即大一、大二、大三的3年间,学生在校完成通识课程、学科大类课程、专业课程等的学习,大四这一年在企业实践实训。

    据了解,“3+1”模式是该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一年的实习实践经历,帮助同学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专业技能,增强职业素养,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得益于贵州新能源产业火热,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比亚迪应用技术 (产业) 学院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十分抢手,不少学生还没有毕业,就被企业早早“预定”。

    该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学院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为核心,建设了面向新能源汽车制造、整车装配、检测、试测、维修等核心岗位的专业群,弥补了省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前端教学支撑的空白。

    随着产教科融合不断深入,人才高地不断垒筑,如今的贵州正在成为学校、企业和人才互相奔赴、互相成就的热土。随着产学研平台的不断完善与扩展,产教科研融合将不断发力,为贵州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